骨科神经病理性疼痛,是指因骨科各类创伤、疾病、术后等伴发的疼痛、叠加有外周或中枢神经敏化的一大类复杂慢性疼痛,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与一般的机械性损伤、退变、压迫、生物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的伤害感受性疼痛不同。
常见类型:截瘫后疼痛(上肢痛、躯干与下肢痛)、截肢后疼痛(残肢痛、幻肢痛)、神经损伤后疼痛(臂丛、马尾、脊神经)、神经病变性疼痛(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、糖足截肢术后)、骨病理性疼痛(骨转移癌痛)等。
常见病因:脊柱脊髓损伤、脊神经损伤(臂丛撕脱伤、马尾神经损伤、其他脊神经损伤)、四肢外周神经损伤、截肢术后神经离断与神经瘤形成、外科术后神经损伤、烧伤或冻伤、外周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糖足截肢术后、风湿或代谢骨病、骨肿瘤或骨转移癌压迫浸润、放化疗损伤等。
疼痛机制:包括外周和中枢机制两大类。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、肢体残端神经瘤异常放电、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病理改变、中枢神经元抑制性调控减弱、大脑皮质功能重组、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等,导致中枢和外周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而产生疼痛。
治疗方法:对于骨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,“手术不是治疗的结束,而是治疗的开始”。
主要包括以下七类技术方法选择:药物疗法、康复医疗(运动康复、支具辅具与物理治疗)、神经注射或硬膜外阻滞治疗、神经射频介入技术治疗、神经调控治疗(无创或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技术)、药物缓释技术治疗(程控镇痛泵植入技术)、显微神经外科手术(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(DRAZ手术)与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(SDR))等。
以神经射频技术介入治疗为例,使用直径仅有0.7mm的一次性射频消融电极针,实施射频热凝毁损或脉冲射频调控,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目的。
神经射频技术介入治疗因其微创、精准、安全等优点,可做为各类疑难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重要选择。
需注意的是,每种疼痛干预技术的选择,均需遵循相关原发疾病的整体化、全面诊疗原则,与常规骨外科技术、骨内科药物、放疗与化疗技术(如切除与毁损手术、开放或微创固定减压手术、骨肿瘤或转移癌切除手术、椎体后凸成形术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、肿瘤放化疗等)等,协同考量、优化选择、组合应用,才能发挥最佳疗效。
本节内容,聚焦骨科手术与康复工作中常见的截肢、截瘫、肿瘤与骨转移癌等各类伤、残、疾病合并的复杂疑难疼痛情况—“神经病理性疼痛”做一简要阐述,并探讨各类疼痛治疗技术的选择与方案组合。欢迎广大骨科医师、神经外科、疼痛科、康复科、内科等相关学科同行,共同参与线上线下讨论交流。
最好的骨科疼痛治疗技术尚未出现。
医无止境,如何更好地解决骨科患者的疑难疼痛,修复功能、重建生活,需要医学科技的进步,更需要广泛的同行协作,同迎挑战、共探未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嘉宾介绍
马宏伟主任
马宏伟,医学博士,副主任医师。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微创骨科与疼痛康复科主任,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。北京大学医学部、北医三院、宣武医院、解放军总医院等教育培训与工作经历。担任多家专业学术机构委员、理事等社会任职。专业领域:骨科、神经外科、疼痛医学、康复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。诊疗服务:神经疾病、脊柱疾病、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外科手术、疼痛治疗、康复治疗与修复重建。长期致力于“以人群与病种为中心、以功能与健康生活为目标”的多学科融合医学体系建设。
诊疗范围:脊柱疾病(颈椎病、胸腰椎疾病、脊柱创伤与畸形、脊柱肿瘤与转移癌)、神经疾病、骨科疼痛(颈腰腿痛、四肢关节痛、脊柱术后疼痛,风湿代谢与癌性骨痛、神经痛、残幻痛)与功能障碍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治疗、疼痛治疗与功能康复。